劉紅宇
(川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成都610301)
[摘 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縱觀歷史的發展軌跡,時代的進步總是由科技創新推動的。我國的化工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主體仍然是資源驅動型,依賴于煤炭等自有資源或石油等進口資源,以初級產品或大宗產品為主,技術門檻不高、產能過剩嚴重,大量產品以價格優勢占據國內國際市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多數化工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其次是國情、機制等所限。簡述國內化工行業及其科技創新工作的現狀,對照先進國家同行分析國內化工企業科技創新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化工企業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一些改進思考和應對建議。
[關鍵詞]化工企業;科技創新;現狀與問題;改進思考;科技創新投入;激勵機制;科研成果應用轉化;專項資金支持
[中圖分類號]F407.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4-9932(2021)03-0008-04
0 引 言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一般包含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提出新的原理、學說、方法等,以及創新性地運用已掌握的理論和方法開發新的產品、技術和工藝流程;亦或是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實現經營創新,如以AI代替人工,以降低生產風險、改進產品質量、提升資金利用率等?萍紕撔峦ǔ?煞譃槔碚搫撔、應用創新和基于科技進步的管理創新這3種類型。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梢,推進科技創新,建設科技強國,首先須選擇好方向,確定好重點領域,然后實施科技攻堅。
當今,從企業到地區,再到國家,相互間的競爭歸根到底主要就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都是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一部分,相互之間按照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制造服務水平分工合作。當一個企業具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時,其無論是在原料開采、生產制造或是銷售服務方面,都可居于最有利的位置、贏取最多的利潤、掌握最大的話語權,使企業一直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帶領行業整體處于創新發展的軌道上,并可能推動新產業的誕生和發展,掌握完善的、不易受制于人的自主知識產權,引領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作為企業,尤其是化工企業,如何在具體的工作和生產實踐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大力開展生產系統的節能減排、優化改進等,從而擴大企業的經營規模、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實現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
1 國內化工行業及其科技創新工作現狀
1.1 行業現狀
我國的化工行業,經過新中國70余年的奮斗,特別是改革開放后40年的發展,在絕大多數的門類中都占據了產能世界第一的位置,基本上能生產所有大類的產品,制造大國和世界工廠的名聲也如雷貫耳,但總體上卻是大而不強、多而不精。如:目前我國的煉油能力達到8.8×108 t/a,居世界第二位,但乙烯生產能力僅約2×107 t/a,遠低于美國的約4×107 t/a,且有約60%的煉油裝置產能在1×107 t/a以下,單套裝置產能過低、技術落后,導致化工產品產能不足,而汽油、柴油、煤油產量過剩;聚乙烯產量約1.8×107 t/a,有40%以上的缺口;聚丙烯產量約2.2×107 t/a,自給率約88%;純苯產量約8.6×106 t/a,缺口約18%;氮肥產量(折純)約3.58×107 t/a,過剩約19%;甲醇產量約4.9×107 t/a,缺口約18.5%。
隨著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繼續趨緩及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等,逆全球化事件頻繁出現,再加上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期,未來一段時間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加大,化工行業景氣度也出現回落,行業整體盈利能力減弱:從財務角度來看,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營收出現下降,化學原料及化學纖維行業利潤均出現負增長;ば袠I利潤總額結束了維持6年的正增長,化工PPI指數也結束了約2年的正增長。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依靠人力資源優勢和開放政策,中國先于其他發展中國家邁入大工業時代,用較短的時間追趕上了世界的步伐。但中國化工行業主體仍然是資源驅動型,依賴于煤炭等自有資源或石油等進口資源,以初級產品或大宗產品為主,技術門檻不高、產能過剩嚴重、競爭日趨激烈,大量產品以價格優勢占據國內國際市場。近年來,一些有資源和人力資源優勢的國家,尤其是中國周邊的亞洲國家,借助國際資本的大量投入,迅速擠占中國產品的市場,加之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的中國化工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難度加大,化工行業或將面臨較長的調整期;同時,國內由于環保、安全等督查工作的持續深入及新產能的釋放,大部分化工企業只能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龍頭企業將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增強話語權。
1.2 科技創新工作回顧與現狀
我國化工行業的科技創新工作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上世紀70年代以前,由于我國化工行業基礎薄弱、裝置規模小、工藝落后,與先進國家基本上沒有交流,以及基礎和應用研究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化工行業主要以小改小革為主,幾乎沒有大的創新成果出現,總體科技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巨大;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為滿足國內巨大的消費需求等,開始嘗試引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合成氨/尿素裝置以及大型煉化裝置,這些裝置工程設計的很多工作都是由國內的設計單位承擔,通過不斷地學習、理解和摸索,我國在此類裝置局部優化和關鍵設備的制造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工藝方面的研究也有了突破;進入21世紀后,在長期積累和不斷總結的基礎上,通過國家扶持和企業加大投入,我國化工行業在一些關鍵工藝技術上已基本趕上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在煤化工、大型合成氨、大型煤制油裝置工藝技術等方面。
目前我國化工裝備制造業整體規模已很可觀,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比例仍較低,可靠性和能耗方面還有差距,行業高端裝備和制造技術大都依靠進口。以聚丙烯技術為例,目前主流技術有Lyondell Basell公司的Spheripol工藝、INEOS公司的Innovene工藝、Grace公司的Unipol工藝、BASF公司的 Novolen工藝、三井油化的Hypol工藝,國內已建和在建裝置多采用上述技術,只有中石化旗下公司大多采用自有的ST-Ⅱ工藝;同時,國內生產的聚丙烯產品以大路貨和通用型產品為主,高端牌號產品自給率不足30%。
2 國際化工巨頭現狀
與中國煤化工和天然氣化工占有一定比例不同,發達國家基本以石油化工為主,且有以下兩種突出的類型:一是大部分大型石化類企業的經營模式為上、中、下游一體化,通過加強上游的控制優勢,努力提升中游技術及生產能力,同時擴大國際化經營,并在裝備制造、專業技術服務方面也積極開展工作,從而形成了以提升規模和技術水平為主、同時為發展提供保障為輔的發展模式;二是以中、下游為主的化工企業,據市場情況和自身優勢條件,整合/剝離非核心業務,調整內部產品結構,將資金和資源集中到專用化學品、高附加值化學品的生產和銷售當中。
更多內容詳見《中氮肥》2021年第3期